求职锦囊
求职锦囊 首页 > 就业指导 > 求职锦囊 > 正文
职场发言三大“痛”:怕出丑、没想法、不会说,怎么解决?
日期: 2020-09-04 22:00:08  编辑:赵喆 浏览次数:

小花是一名入职不久的新人。她的性格一直比较腼腆,不善言辞。工作后,她也不敢轻易发言,因为怕出错,更怕大家笑话。

开会时,她总是习惯早一点到场,只为提前找好不容易被领导留意的位置(把自己藏在角落里)。会议讨论的时候她基本全程都是在听别人讲的话,说的观点,然后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。

总担心自己想得不够周全,说出来会让领导认为自己能力太差,不想暴露自己的缺点。甚至是领导强行点名让她讲话,也是找各种理由去逃避,要么支支吾吾,要么附和前面同事所讲的内容。越逃避就越不敢讲,越不敢讲就越逃避,开始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
在大家争先恐后谈话的时候,她总是选择沉默。最后在同事和领导眼里成了“一个没有想法没有激情的小姑娘”。因为在职场的交流中,你不讲话,身边的同事和领导就永远不会了解你和认识你,而且往往领导认为一个不讲话的下属,一定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下属,一个没有想法的下属不可能会有多大的能力。

长此以往,被分配的工作永远是无关紧要“打杂”的活,升职加薪时领导永远想到的是别人,成了职场上的“小透明”,如果岗位业绩稍差的话,很容易就进入HR的“待定清退名单”里。


01

职场发言三大“痛” :怕出丑、没想法、不会说


职场上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开会,在开会的过程中又都避免不了发言,敢发言、发好言是很多职场人的心上之痛。

职场发言的三大“痛”:怕出丑、没想法、不会说。

1.怕出丑,躲在“心理舒适区”

“怕出丑”,我们会发现一般会发生在以下三种人身上。

第一种,初入职场的新人。

从一个环境换到一个新的环境里,尤其是应届毕业生。从学校环境跃入职场环境,极易产生“不适感”,职场的环境,周围的人,自身的能力,各个维度的压力和焦虑,让职场新人谨小慎微,生怕说错话,做错事。所以他们惯常采取的办法是——被动地接受与观察。

第二种,害怕讲话的人。

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,在我们这个世界上,有大概70%的人都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,尤其是演讲那种“单人Show”。害怕公众场合讲话的人一般觉得自己有三点原因:一是本能地害怕出错,尤其是担心出错后别人的嘲笑;二是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,或者准备得还不够充分,不够底气去讲出来;三是觉得自己没经验,实在讲不出来,哪怕准备得再好,临场时依旧会大脑一片空白。

第三种,困于性格的人。

不知从何时起,“标签”成为一个人的护城河。有一部分人习惯于给自己贴上“内向、不善言谈、拒绝社交”的标签,更有甚者会给自己贴上“社交恐惧症”的标签,在“舒适圈”里建立社交防御系统,进行自我封闭。

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“心理舒适区”。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,在这个舒适区域里,人因为熟悉它,会觉得很舒服,也很有安全感。一旦离开这个区域,就会感到不适应,甚至恐惧和害怕。

简单来说,就是我们在面对一些陌生或未知的人或物时,本能地会产生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。既充满期待、跃跃欲试,又害怕出尽洋相、丢尽脸面,有时候甚至还会临阵脱逃,怂成逃兵。

所以,无论是“职场新人”“害怕讲话”还是“困于性格”,都或多或少躲在自己的“心理舒适区”,不肯走出去。

根据精神社会学家库利曾经提出“镜中我”的理论,我们很容易发现: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自我的观念。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,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。

怕出丑,其实是我们的心理在作祟,我们害怕在别人那里接收不到正向的反馈,害怕不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展示出来。

2.没想法,出自于片面思考

“没想法”,在职场发言的阶段表现出来有三种类型。

第一种,直觉应答型。

开会的时候,领导对项目做或不做,收集大家的意见。你会怎么回答?有的人会说,做,因为“之前我……”,有的人会说,不做,“因为我……”。你会发现这些观点都来自于直觉的思考方式,是从“我”的经历去进行判断的,犯了“片面”判断的问题。

对项目是否落实进行决策,更多的应该关注的是项目本身的价值,在市场上的可行性、政策、客户需求等维度,而不是“我”的经历。

第二种,附和他人型。

开会的时候,发现好像别人把自己的观点都讲了,或者觉得别人讲得都好有道理。轮到自己发言时,要么转述和复读别人说过的观点,要么举着双手赞同别人的话,当有人提出质疑并有理有据的时候,又觉得这个好像非常有道理,继而轻易推翻自己先前赞同的观点,转而附和他人的新观点。

第三种,陌生不懂型。

尤其是对于新人来说,在涉及到具体的产品业务会议时,抱着“多听、多看、多学”的态度,在轮到自己发言时,也是以“不懂”为由拒绝发言。

无论是“直觉应答”“附和他人”还是“陌生不懂”,都是出于“片面”的思考,浮于表面的思考,缺乏深度的思考。

直觉应答是以“我”来观世界,用自己的经历来进行判断事情。

附和他人是抛弃自我,人云亦云,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外部的信息。

陌生不懂是寻找借口,逃避问题,让自己能够轻松地置身事外。

3.不会说,源自于表达逻辑

“不会说”,一般会有以下三种表现。

第一种,讲不清。讲不清一般是因为讲话没有逻辑,很容易就“跑题”。要么讲话啰里啰嗦,没有重点可寻。要么讲话天马行空,满口云里雾里……自己讲得很嗨,听众一脸“懵”。

第二种,讲不全。讲不全可能是很多职场人都会犯的问题。明明想得蛮多的,自我感觉挺好的,但是直至讲话完毕才发现,好像有很多重要的“点”都没有讲出来,不禁苦恼不已。

第三种,讲不完。讲不完是习惯“拖堂”,讲话直至时间结束,才发现自己好像只开了个头,还没有陈述观点,举例论证,时间就匆匆地流逝了。

不会说,源自于表达逻辑的训练不到位。它和写作一样,只是媒介不同,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。

无论你的讲话是想要散文般的诗情画意,还是想要议论文般的准确严密。都需要遵循它的逻辑。



02

应对职场发言:扩大舒适圈、全局化思考、逻辑化表达


面对职场发言的三大“痛”,解决的办法是对症下药。

“怕出丑”,我们从“心理”的角度去解决,从悦纳公众发言开始,让它成为我们的“舒适圈”。

“没想法”,我们从“思维”的角度去解决,摒弃片面论断,学会从全局去把握、去思考。让我们的想法有深度、有高度、有温度。

“不会说”,我们从“表达”的角度去解决,试着把用写作的逻辑来训练讲话的逻辑。让我们言之有物、言之有理。

1.扩大舒适圈

骅骝日千里,亦在御者功。

——[明]杨基《感怀(十四首)》

舒适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

心理学中研究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,分为三个区域:舒适区、学习区和恐慌区。

很多人强调要“跳出舒适圈”,原因是因为长期呆在舒适圈,太惬意,容易使人意志消沉,不愿与外部世界接触,与世界开始脱节。

我更接受的是“扩大舒适圈”,因为有很多躲在舒适圈的人他们不过是习惯于选择的“生活方式”“工作方式”,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式即可。并不需要全盘否定的粗暴方式。

我曾见过很多职场人,他们习惯长期的孤独与沉默,不喜在公众场合发言,但会花时间去思考、观察和学习。可以这样说,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学习是外向型的,通过“输出倒逼输入”,而不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学习是内向型的,通过一味地“输入”来成长进化。

如果说内向型学习是舒适圈的话,其实扩大舒适圈的方式就是增加一项“输出”的技能,为自己的职场做加分项。

(1)接受自己,而不是质疑

“怕出丑”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,不要以此来质疑自己,否定自己。理性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,并设定具体的达成计划,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(2)明确方向,而不是逃避

职场发言上缺乏经验,害怕讲错,都是正常的事情。不要故意逃避,明白职场发言的重要性,多听、多学、多看,尝试过几次之后,会发觉职场发言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了。

(3)学会奖励自己

当我们完成一次职场发言时,我们都需要对自己进行即时奖励,来让自己收获达成的喜悦感,并促使自己喜欢上发言。

2.全局化思考

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。

——[清]陈澹然《寤言二·迁都建藩议》

曾经有一部电影叫《少年的你》,院线上映后,便引起了轰动。不仅是电影本身的故事和演员的演技,更是电影本身对现实的观照。

电影大致的故事是:陈念是一个性格内向,成绩优异的高三学生,努力复习、考上好大学是她唯一的念头。同学的意外坠楼牵扯出校园隐秘的欺凌和暴力,陈念也被一点点卷入其中……在她人生最黑暗和孤独的时刻,一个叫小北的少年闯入了她的世界。他们用少年的方式守护着彼此。

针对《少年的你》所反映的校园欺凌,如果让你发声,你会怎么说?

第一种,强烈谴责校园欺凌与暴力的行为,控诉欺凌者的冷血无情,学校方教育的缺位。这种发言更多是受情绪所左右,而作出的判断。是比较浅显的,浮于表面的思考。

第二种,校园欺凌与暴力的发生都比较隐秘,无论是校方,还是警察,都很难察觉到。校方以教学为要,常常认为那不过是学生们的小打小闹。警察要讲证据,采集相关证据难上加难。

第三种,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去看,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受原生家庭影响较大。如欺凌者魏莱,就是因为父母一直以成功者的姿态娇生惯养她,养成了她骄阳跋扈的性格和行为,似乎只要足够“优秀”,做什么出格的事情都是对的。

看了以上这三种发言,虽然已经有一些“想法”了,但是还是没能逃出“片面”的看法,他们都是站在某一角度上去看待问题,试图寻求一种“便捷”的解决方法。

(1)澄清概念

遇到每一个问题,第一步都需要对问题的概念进行澄清。

比如说,《少年的你》所反映的现实问题中,我们尝试着把所有牵扯到的人、组织等元素进行概念的澄清。

欺凌者:实施校园暴力与欺凌的人。

被欺凌者:受校园暴力与欺凌迫害的人。

纵容者:纵容校园暴力与欺凌的人,有时也会在一旁呐喊助威,支持欺凌行为。

旁观者:他们或近或远目睹了欺凌行为的发生及过程,但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。

反抗者:他们站出来,并阻止欺凌行为。

学校:学校方能够建立欺凌与暴力的防控制度,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与暴力。

家庭: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,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人。

警察:由欺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处理。

……

以上所罗列的对象,他们彼此间建立起了一张“校园欺凌与暴力”的网络。如果澄清的概念越丰富,越细致,就越接近于真实世界。

澄清概念,就是为了还原校园欺凌与暴力的复杂性,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,我们才能够从整体去思考如何去解决校园欺凌与暴力。

(2)分析概念

我们去分析每个概念背后的动因,可以参考一下几个分析维度。

为什么?因为什么原因而做。

要什么?想要得到什么。

怕什么?会受什么制约。

比如,对于欺凌者,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欺凌别人。第一,可能受原生家庭影响,家庭教育的缺失,父母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(溺爱、暴力、冷漠等)。第二,可能受影视、亲戚、朋友等身边人的示范和影响。第三,可能是有过被欺凌的经历,转而选择去欺凌别人寻找释放。

欺凌者,想要得到什么。第一,压力的释放,来自于家庭、学习等方面的压力源。第二,寻求快感。尤其是感受到欺凌协助者煽风点火,旁观者热情呐喊的时候,这种快感会成倍释放。第三,负面情绪的宣泄。无论是在家里被父母训斥,还是在学校被老师数落,亦或是曾遭受校园欺凌,选择欺凌别人就能够把负面情绪发泄出去。

欺凌者,会受什么制约。第一,道德的谴责。因为欺凌,一些朋友开始疏远,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同学。第二,遭受惩罚。欺凌者被发现会违反学校的规定,给予警告、记过、留校察看、开除学籍等处分。如果由欺凌升级为暴力等恶性事件,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
针对“欺凌者”的概念分析,我们从他为什么要欺凌别人,他想要得到什么,会受什么制约。能够看出得出在欺凌者的防控和教育的相关思路。

但这还不够,它牵扯到其他概念的“配合”。比如,为什么的部分,我们需要改善家庭教育,需要宣扬建立一个好的环境。受制约的部分,需要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,同学们的明辨事理,法律对于欺凌事件的条文等。

所以说,我们以为世界很简单,但现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。

分析到这里,我们会发现要想彻底解决“校园欺凌与暴力”,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而是一件特别复杂的社会性事件,需要很多组织的参与和推进。虽然我们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,但是通过全局化思考,我们越来越接近于事实的真相,并能找出改进的办法。

有想法,就在于能够摒弃经验主义,不随意附和他人,不片面看待问题,而是以全局化、系统化的思维去看待问题。

3.逻辑化表达

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

——[唐]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

在我看来,逻辑化表达,要从书面表达开始。也就是——写作。很多人可能觉得写作挺厉害的人,不一定说话说得好。那是因为缺乏训练导致的。或过多关注于书面表达,而忽视了口头表达,或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视为两种事物。

下面我举两种文类来进行说明。

(1)散文式表达

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“形散神聚”,“形散”指的是题材广泛、结构多变、不拘一格。“神聚”是指主题明确,又贯穿全文。

如果套用到发言讲话中,第一步就是找到“主题”,并一以贯之。你的讲话结构可以自由多样,但是一切皆为“主题”所服务。

因为职场上讲求“效率”,所以我们可以把散文式表达拆分成一套公式:

散文式表达 = 开头点题 + (现象、原因、解决办法) + 情感升华 + 结尾点题

散文式表达最适合的职场场景是做计划、做总结和公众演讲的时候。它的重心在于情感的表达,很容易引发大家的情绪共鸣。

(2)议论文式表达

议论文,又叫说理文,是一种剖析事物,论述事理,发表意见,提出主张的文体。通过摆事实、讲道理、辨是非、举例子等方法,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,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。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、论据充分、语言精炼、论证合理、有严密的逻辑性。

如果说散文式表达是以情感人,那么议论文就是以理服人。议论文式表达,最适合的职场场景是讨论项目、工作部署、经营分析以及产品宣讲的会议。这些会议都需要对具体的事情进行理性地分析。

议论文式表达的结构公式:

议论文式表达 = 观点先行 + 层进结构 + 点例举例 + 假设分析 + 深思结尾

如果是产品类宣讲,我们需要设计开头来引出观点,比如“游戏化开头”“故事化开头”等。

在职场发言上还要注意一些“细节”,在此附上:

几千年前,孔子就说过,“侍于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,谓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,谓之隐;未见颜色而言,谓之瞽。”

大致意思是说与人说话有三条准则:第一,没有轮到自己发言而发言,是急躁的表现;第二,轮到自己讲却不讲,是隐瞒的表现;第三,讲话不看对方的脸色贸然说话,是眼瞎的表现。





免责声明:安师大招生就业微信公众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分享服务,本平台相关内容由用人单位提供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上一条:@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,就业有这些帮扶
下一条:大学生职业腾飞之路直播